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困难

最近有人问我: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困难是什么?我想了想说:最本质的困难是中国企业对创新不习惯。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,中国的技术进一步主要是依靠引进和模仿。随着企业技术不断进步,可以跟随模仿、引进的技术越来越少。更重要的是:数字化转型的个性化很强,需要企业自己把问题想清楚。这就需要创新思维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- 文章信息 - 
本文作者郭朝晖老师,优也首席科学家,前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,中国工业智能领域权威专家,公号蝈蝈创新随笔。著有《知行:工业基因的数字化演进》。

数字化转型的工作为什么是个性化很强?

 

一般来说,越大的系统个性化越强、越是难以标准化复制。比如,设备往往比控制回路更难标准化;产线往往比设备更难标准化;工厂往往比产线更难标准化。根据我的调研和观察,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条件往往并不理想。比如设备陈旧、管理落后、自动化程度低等等。许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时候,需要事先补齐短板——补短板本身并不是数字化问题。

 

这些补短板的工作往往需要投入甚至需要创新,比如开发新的设备、产品、工艺等等。这些事情就把很多企业卡住了。这些投入能不能取得效益就是个问题,往往与市场和用户相关;企业能不能用好这些技术,与自身的人员素质相关。所以这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。

 

我说中国企业往往并不习惯于创新,往往是不习惯于不确定性。比如,许多企业往往看到别人有了成功的案例才敢做,自己不会思考、不相信自己脑子里面的逻辑。面对这些不确定性,他们就会陷入彷徨犹豫的过程中不知所措。

 

我们注意到:上述问题涉及到很多层面:要有人懂工艺、懂设备、懂数字化、懂运营、懂管理,要对企业和行业有较深的理解,甚至需要比较清晰的战略。单纯谈技术往往并不能导致创新的成功,需要综合性的人才或团队。这是我国特别缺少的,也是一些技术专家的局限性所在,学院派专家就更不靠谱了。

 

 

 

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?我看多数成功的案例还是一步步的走,尽可能的在每一步都能实现价值驱动、需求驱动。我在《知行》一书中推崇渐进路线,就是这么一种考虑。

 

创新总会遇到不确定性。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很重要:有些不确定性允许存在,有些则必须消除。比如,技术原理必须清楚,但允许在指标上存在不确定性;价值大小可以算不清,但价值创造的逻辑必须清楚。创新不仅要“知难而上”,还要懂得“知难而退”、“知难而变”。创新还有一个特点:价值驱动并不意味着直接价值驱动、当前价值驱动。企业需要有个把间接、长期价值进行转化的机制,才能真正获利。这些往往不是技术问题。很多技术专家并没有这一方面的经验,就不善于创新。

 

我研究创新多年,深知创新对创新者的风险很大,而创新的价值往往体现在技术扩散过程中。所以,建立示范工厂、示范车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。但是,中国当前的许多示范工厂实际上并不成功,只是采取了一些所谓的先进技术,并不能达到价值创造的目的。这样的示范,往往是树立了坏的榜样。

THE END